审计监督筑牢生态防线
规范采砂守护水利安全
审计组在开展审计时发现,水利部门在批复采砂许可证时,未严格执行规划确定的年度采砂控制总量。例如,某流域规划明确年度采砂控制量为5万吨,但实际批复总量达9.6万吨。超规划采砂将会导致河床过度下切,水位落差增大,水流冲刷加剧,严重会引发堤防坍塌、护岸损毁等风险。超规划批复催生非法采砂产业链,违规砂石以低价冲击市场,挤压合法采砂企业生存空间。审计部门作为监督关口,聚焦规划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揭示问题、推动整改,倒逼水利部门规范审批行为,实现砂石资源利用与防洪安全、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一、审计强化监督,规范采砂管理
在审计工作中将水利部门的《河道采砂规划》作为审计工作核心依据,严查突破总量、区域、期限等刚性指标的河道采砂活动。对确需调整规划的,要监督水利部门依法履行科学论证、专家评审和公示程序,规范审批流程,杜绝“先审批、后调整”的逆向操作。
二、细化审批标准,强化生态审查
对河道采砂许可审批全环节审查中,增设“双清单”:一是负面清单,将明确禁采区(如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区、桥梁保护区等)、禁采期(如汛期、鱼类繁殖期)违规违法开展采砂活动列入负面清单;二是技术清单,审查河道采砂方案是否包含河床修复、弃渣处理、生态补偿等措施,将未通过水利、环保联合论证的项目不予许可,提出审计建议。
三、推动公众参与,形成监督合力
结合此前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建议水利、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河道采砂工程审批监督政务公开机制,通过政务公开平台公示采砂许可信息,包括许可量、区域、期限等,动态更新河道采砂工程进展及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情况,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积极开展多渠道、多种类的宣传工作,向广大群众普及河道采砂、河道保护、生态修复等专业领域知识,设立违法举报热线和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航运企业、环保组织共同参与违规行为监督,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河道采砂审批是水利部门履行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职责的重要环节,超规划批复本质上是对公共利益和法律权威的损害,更是对水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审计部门应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识别潜在风险、强化责任机制,助力水利部门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坚守规划红线,以法治思维和科学态度管好“河道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黄晶)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